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新能源  >  会议 > 正文

杨昊昱:锂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分析

摘要:

2023年7月26-28日,“2023新能源正极材料及锂镍钴锰原料产业发展大会”在广西钦州天骄国际酒店顺利召开。

由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Mysteel 我的钢铁网)携手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中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协办的2023新能源正极材料及锂钴锰原料产业发展大会将于2023年7月26-28日在广西钦州天骄国际酒店顺利召开。

28日会上,深圳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昊昱就《锂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分析》进行主题演讲。报告从三个部分展开。

深圳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昊昱

一、行业背景

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在中国,2012-2013年电池回收开始被提及;2016-2017年电池回收专用政策出台;2018年至今政策出台加速,加强溯源管理和标准规范。在海外,立法及政策体系建立较早,相对更成熟。1996年美国环保署修订《资源保护和回收法》;2021年美国能源部修订《美国国家锂电发展蓝图2021-2030》;日本2001年修订《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韩国2021年修订《大气环境保护法》;欧盟2022年修订《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

杨昊昱先生认为动力电池退役潮开启,上游资源回收需求释放。未来10年,报废电池及生产废料量预计以38%的年复合增速攀升,累计报废量1536GWh。目前锂电回收行业主要原料以生产废料为主,但是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在 6~8 年的科学假定之下,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预计在2023年迎来退役潮。生产原料也将从以锂电池生产边角废料为主,转向以报废锂电池为主。

目前政策多重利好,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受益于政策推助,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速。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2030年将超过4,000GWh,储能锂电装机量将在2030年达约940GWh,消费锂电装机量将在2025年将超过100GWh。

基于双碳政策下,“碳壁垒”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技术壁垒 ,电池产品的碳属性,已成为欧美下一步监管的重点。正在立法中的《欧洲电池法》,明确要求企业:2024年公开声明其电池产品碳足迹、2026年实施分级管理、2027年实施强制性准入。美国立法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也加速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同时美国参议院提出要制定《清洁竞争法案》。

二、产业概况

杨昊昱先生介绍了深圳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于2012年成立,集团总部设在广东深圳。集团深耕锂电回收行业10年+,是行业开拓者与领先者,在2022年营收近15亿元,实际处理量排名全国前3,产能规模达34万吨。

公司自2012年成立起,从事消费类废旧锂电池的回收与贸易;2015年进入新能源回收与加工领域,为第一代废旧锂电池无害化再生生产线量产;2018年公司成立研发检测中心;2019年获得国家溯源平台梯次接口与再生接口;2020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1年获得惠州锂电池拆解资质;2022年惠州基地满产运营;2023年江门、江苏工厂投产等,公司完成不少重大举措。

公司覆盖退役电池综合利用全链条,包含锂电应用、梯次利用、再生拆解、产品冶炼。公司搭建数字平台,进行数字科技分析和电池后市场服务。服务布局领先,线上超5亿+,线下自主。公司能达到高品质拆解回收,其中极片回收率达99%,废旧电池回收率达95%,杂质含量<0.5%,镍钴锰回收率达99%,锂回收率达92%+,回收率在行业内领先。

公司外部股东包含国资投资平台、互联网巨头以及产业资本,如光大控股、蚂蚁集团、紫峰资本等,为杰成新能源发展壮大赋能。

三、数字赋能

公司依据MBC全渠道概念,构筑核心优势。Manufacturer指生产制造端包括锂电池厂、主机厂、电池材料厂以及消费电子企业,是目前主要回收资料来源。Business指商业运营端包括电池资产运营方,电池资产所有者,汽车租赁、共享汽车、储能等,是目前主流的电池资产所有者或运营商。Customer指消费者端指个人消费者手中持有端各类以锂电池为能量来源的电子消费电子、二轮四轮车、户储等。

通过数字化赋能,借助蚂蚁区块链技术、全生命周期跟踪、碳足迹管理、电池资产数据检测与管理,公司可创新电池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的废旧锂电池处理规模位居行业前三,在深圳总部建立华南最大仓储转运中1万平研发中心,梯次利用中心,智慧仓储云平台;在惠州建立惠州循环利用产业园,可年处理4万吨退役动力电池;在江门建立江门综合利用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园,可年处理30万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在长三角区域总部建立江苏循环利用产业园(常州),可年处理10万吨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蓄电池。此外,公司的战略规划覆盖全国七大基地,分别是集团总部、长江中游产业基地、长三角产业基地、京津冀产业基地、西北产业基地、西南产业基地、海南产业基地。最后,公司在欧洲基地、北美基地、东南亚基地、亚太总部也进行了全球战略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嘉宾个人学术观点,未经嘉宾本人审核,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资讯编辑:苏向伟 18961705977
资讯监督:王学雷 021-26093563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