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新能源  >  头条 > 正文

蜂巢智储:能源新变革 储能新起点

导读

储能具备能量存储和释放的调节功能,可以高效实现能量的时空迁移,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可有效地平抑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促进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源和负荷的平衡,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型和灵活性。储能技术已成为构建智能电网与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核心关键。

319日,由电车商业研究主办的《全球视角下的电化学储能发展研讨会》在常州太湖湾瑞廷西郊酒店举行,会议汇集了新能源“发储送用研投”全产业链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士,集中对电化学储能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技术、产业、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蜂巢能源高级副总裁、蜂巢智储(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黄征先生到会作了《能源大变革 储能新起点》的主题演讲,经征询蜂巢能源及本人同意,本文就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解读与分享,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储能大势,蜂巢不能与不会缺席

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发展最快,其中又以锂电池占主导。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全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增速超过动力电池,在新型储能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政策对新型储能支持力度加大、电力市场商业化机制建立、储能商业模式清晰、锂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正式进入加速发展期。全国从事锂离子电池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000家,已经形成了从锂电池材料、电芯、模组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带动,锂电池产能迅速增长,从供应侧保证了其在电力储能方面的应用。虽然这两年受碳酸锂价格的扰动,锂电池价格有所上涨,影响了储能应用的经济性,但今年开年以来,碳酸锂的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让锂电池储能走向正常轨道。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撰文指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二者相加,电池需求规模空前,发展机遇窗口期千载难逢”。

目前不少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在储能领域进行相关布局。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均在储能电池方面有所布局。我坚持认为未来三年内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头部企业将高度重叠,蜂巢能源作为动力电池前几名的企业,肯定不会缺席这场储能盛宴。

蜂巢智储是蜂巢能源第二成长曲线

当前,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外,储能是锂电池的又一重要应用场景。据GGII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500GWh,2030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2300GWh,市场规模将超3万亿元。

早在去年12月15日第三届蜂巢电池日上,蜂巢能源就官宣了储能业务规划,董事长杨红新更是坦言:“储能是蜂巢能源的第二增长曲线”。蜂巢能源将从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三个市场切入点,其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占有率达10%,并进入全球储能电池供应的前五。

蜂巢能源为储能市场专门开发了L500储能专用叠片电芯。该款电芯单体容量达325Ah,常规循环寿命为8000次、长循环寿命超12000次。L5储能专用叠片大容量电芯的优势在于能最大程度满足降本需求。

相比目前主流的280Ah储能电芯,L500储能专用叠片电芯可实现PACK级降本超10%,以200MWh储能电站为例,采用蜂巢L5储能专用叠片电芯,外加蜂巢能源开发的液冷短刀系统设计,可减少18%的占地面积、进一步降低成本。

2021年蜂巢能源进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三批),荣获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2023“北极星杯”储能影响力电池供应商奖等诸多市场荣誉。

蜂巢能源为储能板块,专门成立了蜂巢智储(常州)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以科技的不断创新开启能源革命的新时代,推出“储能+”解决方案,围绕光伏、风电、氢能、台区、工商业、住宅、充电、通信、交通、梯次利用等开发适配方案,将能源服务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为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带来创新与变革。

蜂巢智储有备而来

蜂巢智储(常州)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7月25日成立,是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前身是蜂巢能源储能事业部,11月合并了原先的轻型电池事业部,今年3月完成重整改组,目前承担蜂巢能源向储能发展的重任。主要经营储能产品及系统的生产、研发、销售、运维,提供云储能大数据综合平台服务。

蜂巢智储以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三大业务领域为切入点,秉承极致安防理念体系理念(3W BESS Safety),致力于为客户在电力领域提供一流的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商用领域提供基于储能+的能源聚合服务,在家用领域提供绿色的优质能源,为用户提供全电芯安全、全方位安全和全寿命安全。

在产品上,目前产品包含全序列中大型储能(电力和商用侧)、小型储能(户用、便携式储能)、模组、各类规格储能电芯以及智能化应用系统和平台,满足客户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储能及能源管理需求。

在研发上,蜂巢智储掌握了先进的结构、电气、消防、工艺、仿真、大数据方面技术,并且在储能电芯、PACK、BMS、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的设计方面具备雄厚的研发能力,满足GB/T36276、UN38.3标准等。截止目前国内储能专利申请累计160余项,已牵头多项国内标准的起草工作。蜂巢储能团队成员均来自与行业内顶尖的新能源企业,对能源应用和发展见解深刻。

在技术创新上,针对储能技术在更安全、更长循环寿命、更稳定、更具成本优势方面的核心诉求,蜂巢智储依托创新的电芯制成工艺-高速叠片技术、结构方式、预锂技术和GWh级系统集成技术,大幅提升锂电池和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并开发适配的GWh级别系统成组设计技术,用科学方法带动储能技术全面创新。

正向开发的L500储能专用电芯,采用高速叠片技术、负极预锂技术,通过掺杂、包覆、粒径调整等技术方案,大幅改善离子导电性;通过体系优化提高正极主材的克容量发挥,同时扩大壳体尺寸,来提高能量密度;选择循环更优的正负极主材和长循环专用电解液。基于短刀电池结构创新,采用CTP技术,储能的成组效率提升57.7%,采用电芯级、PACK级热隔离技术,热失控不扩散,大面贯穿式风道,簇级一体出风设计,簇内楔式均风技术,模块间温差达到1℃,成本降低3.1%;智能温控技术,自适应温控策略,实现系统温差≤5℃;提升系统能效1.5%;故障自诊断及预警技术,降低运维成本20%,系统可用度至99%。

在业务拓展上,蜂巢智储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得初步成绩,已收获数个百兆瓦时储能项目订单,为多个省市、企业提供储能解决方案,在广东、江苏、河北、甘肃、浙江、新疆等地完成大规模储能项目交付并网。

蜂巢能源习惯后来居上

锂电池行业从3C应用到纯电动汽车应用再到储能应用,是一场旷日持久、路遥知马力的长跑,历经周期跌宕,竞争激烈,群雄逐鹿,需要适应行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

蜂巢能源企业文化最早来自长城汽车,管理基础成熟。我一直认为长城汽车近乎严苛的廉信文化,就是净化企业经营土壤,在此基础上再优选种子,丰收是必然的,歉收是不可能的。

蜂巢能源后有魏建军等企业家的战略把舵,前有杨红新为代表的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团队冲锋陷阵,2019年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部门独立出来,在保定第一次面对媒体时,蜂巢能源仅仅只有保定0.04GWh的电芯试验线,常州基地还在安装设备,行业内部对蜂巢能源能否崛起,普遍抱怀疑态度。这个阶段我写过《把握动力电池脉搏 蜂巢能源崛起在即》、《把握动力电池脉搏 蜂巢能源直指前五》、《善用资本做大实业-以蜂巢能源为例》三篇雄文。

蜂巢能源在2020年12月2日国内首创电池日,并不断推出新技术,到如今电池日已经开过三届,蜂巢能源全球十多个基地同时建设推进,成立四年完成数轮融资,并如期申报IPO……行业内目前对于蜂巢能源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趋势,都持正面态度。

蜂巢能源在不断创新与奋斗中,沉淀出了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核,管理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在年龄、背景及业务等方面呈现多元互补的特点,相比其他头部企业更显年轻,能够很好地适应锂电池行业快速变化的特点,形成了“因创新而前进”的企业精神。

最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最近撰文指出:“电池企业应该重视加快储能电池的研发和布局。”

我坚持认为:电化学储能的产业基础是由动力电池产业化奠定的,没有动力电池企业突飞猛进的产能建设,电化学储能只会停留在户用储能、充电宝上面,所以大概率储能电池头部企业会与动力电池头部企业高度重叠。

我相信蜂巢智储也将会取得与蜂巢能源在动力电池上同样的优异成绩。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电车商业研究》创始人顾国洪)

文只是笔者个人理解仅供业内人士参考,由此做出的投资决策与本人本文无关

资讯编辑:王鑫泰 021-66896657
资讯监督:周历 021-26093266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